任何品牌的核心都是一個可識別的名稱。好的品牌可以將最笨拙的名字變成中流砥柱,但一個好的品牌名字會讓品牌發展更加容易。在中國,名字很重要。漢語中存在更多的多重含義,增加了英文所缺乏的語義層,因此國際品牌本土化必須謹慎選擇品牌名稱,并注意多重內涵。著名的電子商務品牌“淘寶”可以理解為“挖掘埋藏的寶藏”,這個名字吸引了那些喜歡抄底的網購者。
然而,很多外國公司可能不想從頭開始選擇一個量身定制的中文名稱。除了失去現有名稱的可識別性外,中國人越來越多地使用雙語也是重要因素;中國的消費者可能會遇到兩個版本的名稱,這可能會造成混淆。理想情況下,名稱應與品牌原名同音,同時又是一個好聽的中文名;易于中國客戶發音和記憶,并具有積極的內涵。奧迪(奧迪)和凱迪拉克(卡迪拉克)等一些公司謹慎行事,選擇聽起來讀音接近,但沒有意義的中文名稱,并非好的本土化命名案例。比較下,奔馳、寶馬、路虎明顯更勝一籌。
國際品牌本土化命名重要原則就是設法選擇接近原品牌發音的中文名字
如Subway(賽百味——比其他一百種口味更好)和Coca Cola(可口可樂——美味和快樂),他們也正是因此而取得非凡的成功。
國際品牌本土化命名另一個規則就是傳遞出品牌的價值定位或行業特征。
盡管“bing”在中文中存在,并且內涵并不好,疾病。聰明的命名者以雙音節讀音“bi ying”巧妙的躲過了這一劫,中文名稱“必應”,不僅保留了原品牌讀音,又傳達出快速相應的搜索行業特征。
香皂品牌Dove翻譯為“多芬”,富有親和力,而洗衣粉品牌Attack翻譯為一個強勁的名稱——“潔霸”?!岸喾摇焙汀皾嵃浴狈从沉瞬煌漠a品屬性,如果拿“潔霸”作為香皂品牌,而用“多芬”作為洗衣粉品牌就不太合適。
另一個案例則比較糟糕,百思買(Best Buy),這中文品牌命名可以翻譯為“購買前要三思而后行”,與蘇寧、國美等當地競爭對手相比表現不佳。
也有一些公司試圖避開整個命名噩夢并保持原名稱不變,依靠品牌知名度來克服語言障礙。也有一些品牌的名稱未被翻譯而幸存下來,但可能會出現不需要的中文名稱的。桂格燕麥片有時被稱為“老人牌”或“標志是老人的品牌”。
國際品牌本土化命名要注意文化風俗
“蓋樂世”,三星給 Galaxy 系列品牌定下的中文名。就這么一音譯,Galaxy 本身的“銀河系”寓意在中文譯名中已經消失殆盡,讓人產生與死亡相關的異想。但三星說這個新名字的寓意是“覆蓋快樂的世界”,個人覺得這個內涵用來做保健品品牌名字倒是及格。
“聲破天”就更雷人了,看完這個音譯過來的名字后,新用戶你還有欲望試試 Spotify 么?當然,用在品牌傳播上,“聲破天”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畢竟足夠雷嘛。不過還好這并不是 Spotify 的官方中文譯名。后來將其中文品牌命名為「聲田」,雖有東方田園文化之韻,但并未傳遞出品牌的氣質內涵與價值。
以「Google」的科技色彩,來對應其中文命名「谷歌」的田園化,有如科技時代直接倒退到農耕時代的既視感。
由于各國與地區在文化風俗、思維方式、價值觀、法律法規都以及語言上都存在極大的不同,跨國公司進入新市場之前,都應該專門組建團隊研究本土文化,并尋找本土的知名品牌命名公司參與其中。
品牌命名需要不同尋常的認知、語言、創意和法律技能的結合。為避免成為猜謎游戲,品牌命名需要經過驗證的過程,該過程結合了戰略、語言、創意和法律專業知識。雖然新手有可能創造偉大的品牌名稱,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概率極低。何況還面對著陌生的市場文化 最快和風險最低的方法是與專家合作。 只有經過科學的本土化策略,才有可能在新興市場再次偉大。
命名者NAMERS-中國較大的商業起名機構,成立于上海,擁有一線命名策劃顧問團隊,提供專業科學的品牌命名、產品商標起名、Slogan設計服務,塑造強勢品牌基因。